Linux云服务器基础操作入门指南
选择Linux系统的云服务器作为入门起点是不少用户的首选,但初次接触时,连接操作、命令使用、软件管理等环节常让人摸不着头脑。本文将从基础入手,带你快速掌握Linux系统云服务器的核心操作。
第一步:远程连接云服务器
拿到云服务器后,第一步是通过SSH(安全外壳协议)远程连接。Windows用户推荐用PuTTY工具,输入云服务器的公网IP和SSH端口(默认22);Linux或macOS用户更简单,直接打开终端输入命令“ssh 用户名@服务器IP”即可。例如“ssh root@192.168.1.1”,输入正确密码后就能进入服务器控制台。
需要注意的是,若提示“连接超时”,可能是防火墙未开放22端口——多数云平台提供控制台防火墙设置,需手动添加允许SSH的规则;若提示“权限拒绝”,检查用户名和密码是否输入正确,或确认是否开启了密钥登录(部分服务器会禁用密码登录)。
基础命令:文件与目录的“左右手”
连接成功后,最常用的是文件和目录操作命令。想知道当前目录有什么?输入“ls”(列出目录内容),若要看详细信息(包括权限、大小、修改时间),可以用“ls -l”;要进入某个目录,用“cd 目录路径”,比如“cd /var/www”会跳转到网站文件目录;创建新目录用“mkdir 目录名”,“mkdir blog”就能生成一个名为blog的文件夹。
文件操作同样高频:创建空文件用“touch 文件名”,“touch readme.txt”会生成一个空的readme文件;删除文件用“rm 文件名”,“rm readme.txt”即可删除;若要删除非空文件夹(比如里面还有子文件),需要加“-r”参数递归删除,“rm -r blog”会彻底清空blog目录。查看文件内容时,“cat 文件名”适合小文件(直接显示全部内容),“more 文件名”则适合大文件(按空格翻页,回车换行)。
软件管理:安装与卸载的“加减法”
在云服务器上部署应用,绕不开软件安装。不同Linux发行版的包管理工具不同:Debian/Ubuntu用“apt”,Red Hat/CentOS用“yum”。以Ubuntu安装Nginx为例,先更新软件源列表(确保能下载最新版本),输入“apt update”;等待完成后执行“apt install nginx”,系统会自动下载并安装。安装完成后,“systemctl start nginx”启动服务,“systemctl stop nginx”停止服务,“systemctl restart nginx”重启服务(修改配置后常用)。
卸载软件也很简单,“apt remove nginx”会删除主程序,但保留配置文件;若要彻底清除,用“apt purge nginx”。如果安装失败,可能是软件源地址失效——国内用户可将源切换为阿里云、华为云等国内镜像(需手动修改/etc/apt/sources.list文件),提升下载速度。
系统维护:稳定运行的“守护者”
云服务器要长期稳定,系统维护必不可少。首先是软件包更新:Ubuntu执行“apt upgrade”,CentOS执行“yum update”,这一步能修复已知安全漏洞,建议每周至少执行一次。其次是日志监控,系统运行中的异常会记录在/var/log目录下,比如/var/log/syslog是系统通用日志,/var/log/auth.log记录登录相关事件,输入“tail -f /var/log/syslog”可以实时查看最新日志(按Ctrl+C退出监控)。
磁盘空间管理也很关键,输入“df -h”查看各分区使用情况(-h参数会以GB/MB等易读单位显示),若某个分区使用率超过80%,需要及时清理冗余文件。此外,定期备份重要数据(如网站文件、数据库),可通过“tar -czvf backup.tar.gz /path/to/files”打包压缩,再上传到对象存储或本地电脑,防止意外丢失。
掌握这些基础操作后,你已经能应对云服务器的日常使用需求。遇到问题时,别急着查复杂教程,先看系统提示的错误信息(比如“command not found”可能是命令拼写错误),再结合日志排查,逐步积累经验,就能让Linux云服务器更高效地为你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