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服务器K8S集群CoreDNS配置修改实战
文章分类:技术文档 /
创建时间:2025-09-02
在云服务器部署的K8S集群中,CoreDNS是核心的域名解析组件,直接影响集群内服务的通信效率。合理调整其配置,能针对性解决自定义域名解析、跨集群通信等场景需求。本文将结合实战,详细拆解从查看配置到验证生效的完整流程。
CoreDNS:K8S集群的"网络导航员"
CoreDNS作为K8S默认DNS服务器,通过插件链机制实现灵活的解析功能。简单来说,它像一条流水线:收到解析请求后,依次经过缓存、日志、转发等插件处理,最终返回结果。修改其配置文件(通常存储在ConfigMap中),就能定制解析规则——比如指定特定域名走外部DNS,或添加私有域解析记录。
前置条件:确保环境就绪
动手修改前需确认两点:
- 已在云服务器上搭建可正常运行的K8S集群(1.18及以上版本推荐)
- 本地已安装kubectl工具,且通过kubeconfig文件完成集群连接(可通过"kubectl cluster-info"验证)
实战步骤:从查看配置到验证生效
Step1 查看当前配置
CoreDNS的核心配置存储在kube-system命名空间的coredns ConfigMap中。执行以下命令获取当前配置:
kubectl get configmap coredns -n kube-system -o yaml
输出结果中重点关注"data"字段下的Corefile内容,这是实际生效的解析规则。典型配置如:
.:53 {
errors
health {
lameduck 5s
}
ready
kubernetes cluster.local in-addr.arpa ip6.arpa {
pods insecure
fallthrough in-addr.arpa ip6.arpa
ttl 30
}
prometheus :9153
forward . /etc/resolv.conf
cache 30
loop
reload
loadbalance
}
Step2 编辑配置文件
使用kubectl edit直接修改ConfigMap:
kubectl edit configmap coredns -n kube-system
这会调用默认文本编辑器(如vim)打开配置。假设需要将"internal.example.com"域名的解析请求转发到公司私有DNS(10.0.0.10),可在Corefile中添加:
internal.example.com {
forward . 10.0.0.10
cache 60
}
注意保持原有插件链结构,新增的域名段需放在主配置块(.:53)之前或之后,避免语法错误。
Step3 应用并验证修改
保存退出编辑器后,kubectl会自动更新ConfigMap。由于CoreDNS使用热加载机制,通常1-2分钟内会应用新配置。
验证可分两步:
1. 检查CoreDNS Pod状态:
kubectl get pods -n kube-system -l k8s-app=kube-dns
确保Pod处于"Running"状态,无重启异常。
2. 测试解析效果:
创建测试Pod(基于busybox镜像):
kubectl run dns-test --image=busybox:1.35 -- sleep 3600
进入Pod执行nslookup:
kubectl exec -it dns-test -- nslookup internal.example.com
若返回的服务器地址为10.0.0.10,且解析结果符合预期,说明配置生效。
避坑指南:这些细节要注意
- 配置语法:CoreDNS使用类C语言语法,括号需成对、缩进非必需但建议保持可读性。修改前可通过[CoreDNS官网文档](https://coredns.io)核对语法。
- 缓存影响:若测试时仍返回旧结果,可能是本地Pod的DNS缓存未失效。可尝试删除测试Pod重新创建,或在Corefile中调整"cache"插件的时间(如设置为0禁用缓存)。
- 备份原配置:修改前建议执行"kubectl get configmap coredns -n kube-system -o yaml > coredns-backup.yaml"备份,避免操作失误导致解析异常。
掌握这些步骤后,你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灵活调整云服务器K8S集群的CoreDNS配置,无论是添加私有域解析、优化外部DNS转发,还是解决特定域名解析延迟问题,都能快速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