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服务器搭K8S集群必看检查清单
文章分类:技术文档 /
创建时间:2025-08-08
用云服务器搭建K8S(Kubernetes)集群时,总遇到搭建失败或运行不稳定?其实很多问题都能通过前期检查规避。这份涵盖硬件、网络、系统等五大维度的检查清单,帮你提前锁定风险点,让集群搭建更顺利。
硬件资源:基础配置不能省
硬件资源规划是K8S集群搭建的基础,尤其在资源有限的场景下更需细致检查。每个节点至少要2核CPU——之前有用户用1核CPU测试,结果kubelet进程直接卡住;内存建议预留2GB以上可用空间,曾遇到用户因内存不足导致etcd组件崩溃的情况。存储方面,20GB可用磁盘是底线,这部分要存系统文件、K8S镜像和容器数据;更关键的是磁盘I/O性能,之前有客户因选了低IO云盘,容器启动延迟超30%,后来换高IO云盘才解决。
网络环境:连通性决定成败
节点间网络通不通?直接用ping命令测一测。所有节点必须能访问外网——搭建时要拉取K8S镜像和依赖包,之前有用户因内网隔离导致镜像拉取失败。防火墙设置是关键,API Server的6443端口、etcd的2379-2380端口、kubelet的10250端口这些“生命通道”必须开放。如果用了负载均衡器,记得测试流量分发是否均匀,曾有用户因负载均衡配置错误,导致Master节点压力过大宕机。
操作系统:稳定兼容是前提
系统选主流Linux发行版更稳妥,像CentOS 7、Ubuntu 18.04及以上版本都是K8S官方推荐的选择。内核版本要注意,K8S 1.23+建议用4.19以上内核,旧内核可能引发网络组件异常。软件包管理器得保持正常,提前执行“yum update”或“apt upgrade”修复安全漏洞,之前有用户因未更新导致crictl工具版本不兼容。SELinux和防火墙建议关闭——SELinux默认开启时,曾有用户遇到kubelet无法访问容器文件的问题;防火墙规则太复杂,容易误拦集群内部通信。
软件依赖:版本匹配很关键
Docker是K8S的容器运行时“底座”,安装是否正确直接影响集群能否启动。建议先通过“docker version”命令确认安装状态,再核对官方文档的版本兼容表(比如K8S 1.24需Docker 20.10+)。kubeadm、kubelet、kubectl这三个核心组件要检查是否安装:运行“kubeadm version”能看到版本号才正常;kubelet服务得处于active状态(用“systemctl status kubelet”查看);kubectl则要能连接API Server(执行“kubectl cluster-info”测试)。
集群配置:细节决定稳定性
kubeadm配置文件是集群的“设计图”,API Server地址、Pod网络CIDR这些参数必须核对清楚。如果用了私有镜像仓库,记得检查认证信息是否过期——之前有用户因仓库密码变更,导致初始化时镜像拉取失败。初始化过程中要盯着日志看,出现“Failed to pull image”可能是镜像地址错误,“Connection refused”大概率是端口没开放。特别提醒:如果集群规模超过50节点,建议提前规划etcd的独立部署,避免单点压力过大。
做好这五大维度的检查,相当于给云服务器上的K8S集群装了“安全锁”。后续应用部署时,集群运行会更稳定,维护成本也能降低不少。毕竟搭建阶段多花1小时检查,能省去后续数小时的排障时间,这波“前期投入”很划算。